鋪面調查1.0緣起

    千里步道協會致力關注步道水泥化的課題,並導入美國阿帕拉契山徑的經驗,在台發展出「手作步道」的原則與做法。2012 年在一年一度的「全國環境 NGO 會議」的「永續國土」場次,經過與會團體及公民的討論,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的願景目標,盼能從預算結構、發包機制、民間認養、工程改革等面向,著手遏止國土水泥化的現況。

 

    目標非常明確,但要如何得知水泥步道鋪設比例是否因此停止成長?而天然步道又保存下多少呢?基於「有調查才有發言權」的立場,包括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與自然步道協會在內的民間團體,主動發起「雙北郊山步道鋪面調查」,將步道鋪面分為六大類,結合GPS與相機工具,建立認領回報機制與工作方法,以志工的雙腳、雙眼,實地踏查、紀錄現況,蒐集第一手的資料。

 

    歷經兩年多的訪調,鋪面調查小組的夥伴走過 272 條,台北市、新北市政府所列管的郊山步道,證實台北市水泥步道比例將近 75%、總長超過 80 公里,天然步道(毫無人工鋪面)的比例更僅存一成。至於新北市,水泥步道雖然比例未達三成、約27%,但包括使用棧道、枕木等人工物鋪設的步道比例,也佔新北市郊山步道的 64%,亦即長達 230 公里的工程化步道,普遍存在於新北市的郊山。

 

    隨著「步道學」在各地社區大學的開課,2018年也在台中市,以「百里步道」清單上的步道進行鋪面調查,結果顯示台中的水泥步道也已經達到55%,天然步道約18%,而輪胎、地毯等熱心民眾設置的「步道奇觀」,一樣充斥都會區周邊的山林步道。而多年來,持續有許多民眾回報,原本天然的步道還在進行施工,各式人造鋪面的工程仍在持續改變步道樣貌,我們需要更有力而即時的複查行動。因此在十年後的2023年,千里步道發起針對台北、新北、台中三地的鋪面調查的複查行動,用原本的方法重新檢視同樣的步道清單,做縱時性的比較,看看都會步道環境是更自然了,還是更多人為破壞了。

 

    與此同時,千里步道也開始研議新版的步道守護網站,透過新科技簡化回報門檻,同時將範圍擴張到全國,不只關心步道工程破壞,也希望民眾留意到「天然步道的劣化」的問題,以點狀的回報替代線段的工作方法。為了與新版的步道守護網有所區隔,因此將2012年的鋪面調查與2023年的複查稱之為「鋪面調查1.0」,並收錄於新版網站的專區。

在iOS或Android行動裝置安裝步道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