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步道問題定義

  大自然並不需要步道,但是人會因為如生活需求、傳統祭祀、調查研究、休閒遊憩等各種目的而進入山區,所以常言道:「路是人走出來的」,走的人多了、久了,自然就會產生一條路徑。當走的人越多,使用者對於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就會有一定的要求,步道就會慢慢成形,如果再結合其他需求或設施,就會越來越系統化。

  任何一條步道,都有定期維護管理的需求,但如果步道若是走的人太多、超過環境本身的負荷,或是被不當的利用,再加上一年四季雨水的沖刷,步道維管的需求跟力度就需要加大,但若是無人定期維護的山徑,步道本體可能就會一直劣化下去,導致各種問題的發生。

  而步道健不健康,需要從很多個面向來評估,除了使用人數之外,還有地形、坡度、氣候、植物相、動物相……等等的條件來做綜合評估,乍看的確是挺複雜的,但還是有幾個明顯的徵兆可以看得出來。

  台灣是山岳型國家,平均坡度高,加上多雨的氣候條件,在雨水的沖刷與人為踩踏下,或多或少會對步道造成影響,但就是是輕微的問題,若沒有介入處理,問題會隨著時間加劇,常見的本體損耗的問題有沖蝕、樹根裸露、複線化、崩塌,如動畫所演示:

 

以下是步道需要被關注的常見問題,同時也是步道守護網各項問題回報的定義。

1.沖蝕

沖蝕是步道最常見的問題,通常會發生在較有坡度的地方,坡度越陡,步道被沖刷的現象會越容易發生,嚴重一點的沖刷也會衍伸出其他問題,如樹根裸露、複線化,甚至是崩塌等。

 

 

 

 

2.樹根裸露

若是沖蝕發生在樹木附近,加上人為的頻繁踩踏,表土流失後樹根就會裸露,當樹根被踩踏過度可能會導致根系不健康,有的會往其他地方繼續生長,但嚴重一點樹木也有可能會倒塌死亡。但也有些樹種樹根的生長特性本就常會長在表土上,這一類的就不需要特別紀錄,如榕樹類。

 

 

 

3.複線化或捷徑

複線化:步道外區域被行走產生明顯路徑

 

捷徑:步道迂迴處被直切(切西瓜)

4.崩塌

當步道的上下邊坡較陡峭、地形較破碎,或是表面覆蓋的植被較少時,經過了豪大雨或地震的影響,就容易發生崩塌,若沿著山腰、等高線行進的步道較常發生,常見的崩塌樣態有土石堆積及路基掏空、滑落等。

在iOS或Android行動裝置安裝步道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