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人到公民: 公民參與台灣步道守護行動的方法與技術變遷
摘要:
登山健行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即可從事的戶外活動,其動機可以有千百種,出於個人健康、欣賞美景、探索自然、運動健身、放鬆身心,但集結成社群的力量,參與關心公共事務,並且不只是從人類中心的利害關係人權益爭取出發,而是採取李奧帕德的土地倫理(Land Ethics)觀點,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把包含土壤、水、植物、動物等生命與非生命體視為相互依賴的生態系統,以生態系統整體的健康發展為目標,進而採取行動守護山林的,則已有別於路人,而成為公民。
在台灣登山步道運動發展的過程中,有不少集結公民行動的案例,從各種類型的淨山,到為守護特定議題的倡議、連署、遊說、遊行等,其中也包括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推動的以身體力行參與的鋪面調查、手作步道,乃至今年六月獲得登山健行、環保生態、企業、學校等跨界共同發起的「iTrail台灣步道守護網」公民科學家網站,希望以網站為平台,集結公民觀察紀錄的行動,形成對政府維護步道的監督,同時也促成山友關注腳下步道受到踐踏衝擊而環境退化的問題的反思與關注,未來希望形成類似iNaturalist或路殺社那樣的具有一定專業,但又可以透過環境教育,達成「既公民、也科學」的長期行動。本文嘗試梳理以公民科學家方式參與台灣步道守護行動的運動策略,以及所採取的技術如何引用、又如何受到各種技術影響而變遷的歷程。
本文投稿於2024全國登山研討會,全文詳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