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公民參與步道管理—跨界合作開啟公民科學新紀元
以全新視角探索永續經營管理的盛會——「永續經營管理新視野:步道監測工具與資料蒐集工作坊」,由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千里步道協會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攜手舉辦,於2024年11月1日熱烈展開。本次為期四天的活動,集結了政府機構、學術界、非營利組織及產業界的專家,與東海大學學生共同探討步道永續經營的未來方向。活動以「我來,我見,我守護 (We Play, We Care, We Protect)」為核心理念,彰顯公民科學在推動低衝擊遊憩行為與步道永續發展中將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透過多元視角的交流,深化參與者對步道作為綠色廊道的價值認識。本次工作坊不僅是知識的碰撞,更是連結人與自然、促進共同守護的倡議行動。
「永續經營管理新視野工作坊」,彰顯公民科學在推動低衝擊遊憩與步道永續將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日程亮點全解析—道法自然的步行之道
第一天:啟動永續新思維、低衝擊行動的關鍵。首日下午,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以《台灣步道的現況與未來》為題,詳細剖析步道在環境教育中的角色,並指出步道建設與維護已成為促進永續學習的重要工具。她分享了透過手作步道加深環境保護意識的實例,強調參與式行動如何激發社會對生態保育的責任感。她指出,步道監測不僅是數據收集的技術行動,更是一種公民科學的實踐過程,有助於強化社會對生態保育的集體責任感。同時,她提出「公私協力」模式,呼籲企業、社區與政府攜手合作,共同打造永續步道藍圖。
第二天:實踐公民科學,從監測到守護行動。參與者前往大肚山竹坑南寮與瑞井登山步道,由千里步道協會專業團隊帶領進行現場操作。他們使用最新監測平台「台灣步道守護網 (iTrail)」記錄步道環境問題,深入了解遊憩行為對生態的影響。這場實地演練讓參與者親身體會到科技工具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與公民科學在環境保護中可能帶來的效益,並鼓勵參與者將遊憩行為轉化為守護環境的行動。
參與者前往大肚山與瑞井登山步道,使用監測平台「台灣步道守護網 (iTrail)」記錄步道環境問題,深入了解遊憩行為對生態的影響。
第三天:多方對話,探討步道綠廊道的永續政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台中市政府觀旅局等多方機構代表於第三日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步道經營的挑戰與願景。討論中強調,科學監測與公民參與資料收集,可為政策規劃與實施提供數據上的支持,數位科技與資料已是遊憩品質提升與未來步道環境維護的必要條件,未來數據的收集將依賴跨界的協作與提升數據整合完整性,以協助步道環境維護的任務。
第四天:國際經驗與數位創新,邁向步道未來。由三位重量級專家帶來精彩分享:美國的梁宇暉教授、日本的梶原宏之教授,以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分別介紹了各國步道經營與管理的成功案例。這些經驗不僅展現步道作為行旅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彰顯其作為連結人類與自然的綠色廊道的價值。下午的演講從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展示 GetDiv 和 iTrail在步道監測的應用案例。使用這些數位工具,引導遊憩者參與步道環境維護,提升對環境的認識,也凸顯群眾參與在保護生態系統的雄厚潛力。此外,東海大學景觀學系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活動中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攜手推動以公民科學為基礎的步道經營創新。
景觀系邀請重量級專家分享各國步道經營與管理的成功案例,展現步道作為行旅文化的重要載體。
公民科學與遊憩品質共贏——步道永續的社會行動
工作坊在「我來,我見,我守護 (We Play, We Care, We Protect)」倡議下完美落幕,號召參與者將所學付諸行動,持續參與永續遊憩與步道守護的活動,成為永續旅遊的實踐者。本次工作坊成功連結了公民科學與步道永續管理的創新實踐,深化了社會各界對遊憩低衝擊發展的關注,並為未來的跨領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開啟了步道經營與環境保護的新篇章。
原文連結:https://www.thu.edu.tw/web/news/news_detail.php?cid=24&id=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