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偶爾的假日登山者,踏上步道、山徑的那刻總讓人覺得興奮又療癒,尤其是走在天然的砂石、泥土步道上,更讓人感覺與大地好貼近,腳下的沙沙聲響,或是踏在落葉上窸窸窣窣,讓人產生一種微妙的ASMR感。
但你知道嗎?其實台灣的郊山步道有高比例是「水泥」鋪面,根據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2023年開始進行的第二次台北市與新北市步道鋪面調查,台北市步道鋪面有47%為水泥,新北市則為36%。
水泥鋪面看似堅固耐用,但不僅突兀而無法融入自然景觀,且難以透水,覆蓋了天然泥土與樹根之後,造成土地缺乏保水環境,破壞了步道上和周邊的微生態;此外,水泥堅硬而缺乏彈性,山友、健行客走來相當不舒服,若位於潮濕路段,長滿苔蘚的水泥表面更是濕滑得讓人步步驚心。

而從環保永續的角度來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強調,仰賴進口的水泥材料從生產、運輸到棄置的生命週期中都不斷釋出二氧化碳,粗估每1公噸水泥排放880公斤二氧化碳,而用於步道的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含有0.37噸水泥,等於排放約326公斤二氧化碳。在當今全球暖化已達無法忽視的情況下,減少使用水泥,除了能有效降低溫度,也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早在10年前,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便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倡議,於2012年「全國環境 NGO 會議」之後開始培訓60多位志工,針對台北市與新北市近300條的列管步道,進行兩年多的現地調查。當時調查結果印證水泥工程步道氾濫得令人心驚,台北市水泥步道比例將近75%,無人工鋪面的天然步道的比例僅有一成左右。而新北市水泥鋪面雖然比例未達三成,但包括使用棧道、枕木等人工物鋪設的步道比例,也佔了新北市的六成左右。
千里步道協會說明,其實不只是水泥,高架棧道等人工設施也都伴隨著高度的碳足跡,施工過程所造成的生態擾動、棲地破壞,也是常常被忽視的問題。而許多熱心民眾自行鋪設的輪胎地毯,雖是善意,但卻也留下了難以自然分解的垃圾。
10年之後,協會自2023年開始進行第二代鋪面複查,結果還算令人感到小小欣慰:台北市水泥步道明顯降低,比例從74%降為47%,實際減少里程為10公里;不過新北市水泥步道則微幅增加:從27%增加到36%,增加了32公里。而雙北市在架高棧道整體都降低,改為使用石階、木階等較為安全與天然的材料。
整體而言,雙北市列管步道在這10年間,水泥鋪面的淨增加量為22公里,顯示在邁向2030年淨零碳排目標的過程中,仍需持續努力。


由於鋪面調查的方法繁複,每次都要動員志工耗費兩年半的時候間實地調查,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取經國際iNaturalist(愛自然)以及世界第一個以社群媒體蒐集公民科學資料的「路殺社」(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去年推出了可以讓大眾容易即時反應步道問題的「iTrail台灣步道守護網」。
迎接這個週末的台灣步道日,千里步道協會祭出豐厚獎品,發出「公民科學家步道監測動員令」,邀請山友註冊「iTrail台灣步道守護網」帳號、回報問題,即可獲得實體徽章以及抽獎機會。
未來調查不僅於雙北市,更希望擴及全國,將有人在走的步道及山徑,都納入監測守護的範圍,目標不只是減少水泥,更重要的是合理降低人工設施比例,而且喚起大眾對於看似天然的步道卻因為人為踩踏而沖刷的環境損耗問題。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呼籲,「iTrail台灣步道守護網」為台灣唯一以步道守護為目標的公民科學家網站,希望山友將iTrail加入手機主畫面,上山時隨手幫忙拍照打卡回報步道各種問題,藉由山友的足跡所至,發揮千手千眼守護步道、一起監測問題。
這些問題回報將可累積大量數據,集合眾人力之力擴散守護的力量,千里步道協會則會將之歸納分析,針對問題熱點找到並積極聯繫主管機關討論解決之道,希望以更近自然的手作步道的方式修復人們對自然造成的損耗。

從2025年起,千里步道將會於每年台灣步道日這個月發起步道監測動員令,以設計精美的生態徽章以及戶外用品公司贊助的豐厚獎品,吸引大眾協助回報地圖上還屬空白的區域步道問題,讓守護的力量更為廣泛且深入。